新聞資訊
NEWS青海的浪山,是夏季里的一場狂歡,是高原人民與自然訂立的秘密契約。當五月的風掠過草原,草尖便攢動著綠色的火苗,一直燒到八月的尾巴上去。這時節,城里的人便坐不住了,紛紛收拾鍋碗瓢盆,向著山林水畔奔去。
"浪"之一字,在青海人的唇齒間滾過,便帶上了幾分瀟灑的意味。不是江南園林的閑庭信步,亦非都市公園的刻意消遣,而是真真切切地將身子投入自然的懷抱。人們三三兩兩,尋一處有樹蔭、近流水的草灘,帳篷便如白蘑菇般從地里冒將出來。
塔爾寺后的山坡上,互助北山的林隙間,貴德黃河的臂彎里,處處可見浪山的人群。藏族漢子的弦子聲最先響起,像一陣風掠過松枝;回族的"花兒"隨即跟上,在河谷里蕩出回響;漢家的猜拳聲也不甘示弱,混著孩童的嬉鬧,將寂靜的山野攪得沸反盈天。
吃食是頂要緊的。手抓羊肉須得肥瘦相間,燉得酥爛;酸奶面上結著厚厚的奶皮子,用勺子一碰就顫巍巍地晃動;錕鍋饃烤得金黃,掰開來冒出騰騰熱氣。最是那炕鍋羊肉惹人饞——肉塊油亮亮地堆成小山,外皮焦脆,內里卻嫩得能抿出汁水來。洋蔥青椒臥在鍋底,吸飽了肉汁,甜津津的與羊肉是絕配。炭火氣混著油香直往人鼻子里鉆,任是再矜持的客人,也要挽起袖子大快朵頤。
老人們坐在樹蔭下,瞇著眼看云卷云舒;孩童們在草甸上追逐,驚起幾只蝴蝶;女人們忙著張羅吃食,笑聲像清泉叮咚。這光景,倒像是把平日的艱辛都拋到了九霄云外,只剩下眼前的快活。
青海的冬天太長,長得讓人忘記了溫暖的模樣。于是這短暫的夏天便顯得尤為珍貴。浪山不是簡單的郊游,而是一場隆重的儀式——向嚴寒告別,與溫暖相擁。在這高原之上,人們用這種方式告訴自然:我們懂得您的脾性,也領受您的恩賜。
西寧檢修項目部的燈火依然亮著,但此刻,且讓我們暫且放下工作的擔子,到山野中去浪一浪罷。看那羊肉在鍋里滋滋作響,看那陽光在樹葉間跳躍,看那笑容在每個人臉上綻放。這,便是青海人最地道的活法了。